法院审理
法院认为,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效力。关于孩子上学,依据李女士提交的证据材料以及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政策,无法表明孩子无法入小学,李女士以单亲家庭才能实现孩子上学作为实现孩子上学理由,法院不予采纳,进而其主张离婚协议是为了上学办理离婚的主张,缺乏证据支持,法院不予采信。
同时,李女士所提交的录音、照片、聊天记录未体现张先生认可为孩子上学而办理离婚以及双方共同生活。关于李女士主张张先生为实现真离婚目的而办理假离婚,李女士未就此举证证明,法院对李女士该项主张不予采纳。双方签署的离婚协议,对孩子抚养、房产、股权、债权债务等做了详细的划分和说明,该协议中无任何文字内容与孩子上学有关,未体现为孩子上学办理离婚之用,因此对李女士主张该协议是为了孩子上学办理假离婚而签不予采信。因此,法院认为双方完成了共同财产的分割,在李女士未能就张先生欺骗其签订离婚协议进行举证的情况下,对李女士要求再次分割共同财产的诉讼主张不予支持。综上所述,法院判决驳回李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宣判后,李女士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该判决现已生效。
法官说法
1.何为假离婚?
假离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但因双方通谋或受对方欺诈而作出解除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离婚行为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一旦目的达成,双方通常会按约定复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弄假成真,离婚后置原先的约定于不顾,不愿复婚或者与他人再婚,从而引发纠纷。
2. 假离婚有什么法律后果?
在法律上并不存在假离婚这一概念,只要夫妻双方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或经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在法律层面即认定为真离婚,可能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
一是财产分割问题。一旦离婚,双方依据离婚协议或法院判决对财产进行分割。若之后一方反悔,在不存在法定可撤销情形下,财产分割协议通常难以变更。若假离婚后一方拒绝按约定复婚或重新分配财产,另一方权益可能受损。
二是抚养权问题。离婚时确定的子女抚养权归属,后续难以随意变更。若假离婚后情况变化,想重新争取抚养权,需满足法定变更条件并通过法定程序。、
三是一方再婚风险。假离婚期间,从法律角度双方均恢复单身状态,任何一方都有再婚的权利。若一方在“假离婚”后与他人结婚,另一方难以主张其行为违法。
3.常见的假离婚情形有哪些?
从假离婚的目的来看,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假离婚情形有以下几种:
一是逃避债务,如夫妻一方或双方通过假离婚将财产转移给一方,以逃避债务履行。
二是规避政策,如为规避购房、拆迁补偿等政策限制,夫妻选择假离婚。
三是获取利益,主要表现为通过假离婚获取低保、子女入学等政策优惠。
在此提醒: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离婚,一旦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法律上都视为真离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夫妻双方在考虑离婚时,应慎重对待,避免因为一时冲动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假离婚的行为。(据黔微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