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王祥林 杨绿洲 胡小柳
提起高峰村,就不得不说起高家渡铁索桥。这是该村境内最为有名的古建迹,位于水城区新街乡和营盘乡之间北盘江上。
高家渡铁索桥是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又名普济桥,1908年建成。桥身长79.6米,宽3米,由17根平列铁链、2根护链、54块铁拉板构成。
高家渡,顾名思义是一个古驿道渡口,往返于水城和盘州两岸的人员、马帮等只能靠乘船渡河。因当地高姓人家在此设船摆渡,所以人们习惯将此渡口称为“高家渡”。
高家渡亦称“悦来义渡”。有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水城厅通判陈昌言了解到从高家渡渡河每次需花费三四十文钱,“若遇水涨则多至二百文,外行者苦之”。他便叫被剿归顺的水城岩头寨土目姬秉璋每年从上交的租谷中拿出50余石,交给土目姬秉桐开展经营,所得收入全部给高家渡的船夫,将此渡设为义渡,并筹集白银200两,交给姬秉桐和禄凤翔“执掌生息”,用于每年造船、修船以及篙竿绳索之费。
北盘江水流湍急,船渡危险指数较高,常常会发生翻船事件,不少人因此丢了性命。《高家渡铁索桥碑记》上记载:“黔山,险之国也,盘江之北有高家渡焉,考其源流,一出普安哮天龙,一出平彝(今云南富源)射唛河。二水交会于七甲。汹涌澎湃。两山峻峙,真天堑也。春夏之交,大雨行时,山泉百道争注,无其津涯。”“北盘江峡深流急,横亘水城境,阻隔两岸通行。涉流者被江水席卷,滞岸者中瘴或病或亡。渡口原有铁索引舟而渡,雨季雨水暴涨,往往覆舟吞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岁在乙巳七月中浣,秋水涨发,一船漂没四十余人。”
翻船事件,引起了当地府衙的高度重视。普安(今盘州市)直隶军民府知府段永浚(字省卿)首议建桥,得到了四川总督丁宝桢、川盐局观察赵樾村等人的大力支持。两岸官绅慷慨赞助,不久就筹集白银万两。民众也积极捐献大米、玉米、辣椒等,在河两岸就地盘炉锻铁造就。并出工出力千余人,在河两岸就地盘炉锻铁开始造桥。
铁索桥碑记记载:高家渡铁索桥“于光绪三十一年举念,三十二年兴工,三十三年工竞,水主陈、普主段亲临勘验。”也就是说,高家渡铁索桥于1905年开始动议,1906年动工,19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使用时,水城厅通判陈昌言、普安直隶军民府知府段永浚亲自到场勘验。
桥南岸有一座修高家渡铁桥记碑,呈横长形,高1.2米,宽1.8米。竖向楷书阴刻“创修高家渡铁桥记”8 字。碑文竖向楷书阴刻,共303字,为段永浚所撰,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即铁索桥建成当年。
在汹涌的北盘江激流上方建桥,其难度可想而知。据碑记记载,“于三十二年九月,大雨雹为灾,暴风将铁链吹折一根,桥就势歪邪。行人畏蹜,莫可言喻。”好在有“川盐局宪赵樾村观察,提拨千五百金,以资接济,五阅月而桥成。”
此桥建成后,排除船渡事故及过河岸而上下跋涉之苦,并沟通了水城至普安、云南等处,成为川、黔、滇道路之一要冲。有着“黔省第一铁索桥”之誉。
在高家渡铁索桥的两岸,有摩崖石刻9处,其中,南岸(位于高峰村境内)6处,北岸(位于水城区新街乡二台村境内)3处,其中8处以碑文的方式,记述了高家渡铁索桥修建前的情况,修建时的艰辛和修建后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好处。
有摩崖石刻《莲叶洞八景》:“石莲台上阿弥陀,板角牛将道主驼。大圣仙源来献果,灵鱼口吐佛南无。瓶花富贵馨香远,古迹名贤姓字多。洞外飞虹拴铁索,高车驷马享安乐。”记录了位于南岸莲叶洞内外的景观,现因水位提升被淹,景观已不复存在,无法考证。但“洞外飞虹拴铁索”指的就是高家渡铁索桥。
因该桥两岸悬崖对峙,高悬江上,气势雄伟,如今虽历经百年风雨,桥身完好如初,被誉为水城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红九军团从水城急速向盘县(今盘州市)行军。在过北盘江时,原计划从高家渡铁索桥过江,但铁索桥被国民党保安团和地方民团严密设卡把守着,还把桥上的所有木板拆毁,只剩下几根巨大的铁链悬荡在江面之上,红军为避免弹药消耗和人员伤亡,不得不改道从铁索桥下游的虎跳石过江。一支300人左右的红军小分队大张旗鼓地出发了,以从发耳大渡口过江的态势迷惑敌人,掩护主力从虎跳石巧渡北盘江。
1998年,水盘中线建成,铁索桥的上方建了一座公路桥,铁索桥正式“退役”,并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铁索桥下方10公里处,善泥坡水电站开建。由于修建水库,水位上涨,现摩崖石刻大多被淹没于水下,水城区人民政府争取了有关方面投入130万元,实施了铁索桥的文保工程:将原本35米高的铁索桥原位抬升10米,同时将摩崖拓印后,重刻立于高家渡铁索桥附近凉亭内,让“退役”后的铁索桥及周边摩崖石刻得以继续保留,供后人瞻仰、观赏。
脆桃飘香幸福来
巍巍群山耸立处,春风三月桃花香。高峰村属于立体型气候,以低山丘陵为主。独特的气候、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桃农精心的种植和管护,造就了高峰村种植的脆桃个大味甜、皮嫩果脆、桃香浓郁。
初夏,温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桃香味。走进高峰村,仿佛走进美丽的“世外桃源”,一片片桃树林把一幢幢白色、黄色或青色的“小洋楼”围成一幅幅秀美的农村小康图,一颗颗脆桃张着红红的笑脸,沿着绿绿的树枝往前爬,抓得枝条弯了腰,仿佛在等待谁来把它们带回家。脆桃成熟时,桃商们络绎不绝赶往高峰村收桃,发往水城、盘州乃至贵阳的水果批发市场。更有一些“网络达人”,直接跑到桃树林下“直播带货”。
不仅仅是脆桃,悠悠夏日,农家庭院,樱桃、李子、枇杷、油桃争先恐后,在“康养水城·醉美营盘·桃源高峰”的暖阳里,你追我赶地冒着香甜、散发芬芳。
随着营盘脆桃名声不断远扬,高峰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脆桃之村”和“桃源花海”。高峰村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以桃会友,每年举行营盘“桃花节”“蟠桃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品桃。一年四季围着桃树做文章,春季赏花、夏季品桃、秋季看树、冬季避寒,惬意之至,不亦乐乎。截至2024年3月,高峰村已经主办营盘桃花节8届、蟠桃节7届。
“高峰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各种车辆拉来的。”高峰村的发展,的确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高峰村素有种桃历史。长期以来,高峰村村民喜欢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桃树,但囿于交通限制,在2003年以前,不论海拔高低,高峰村的土地里种植的,几乎除了玉米就是土豆。这些桃树仅仅是农家种在房前屋后的一种点缀,或消暑解渴的“奢侈品”。那时,村里人根本想不到,这些果树,还能成为发家致富的“法宝”。就算有几个“见过世面”的人想得到,也只能眼睁睁任由这些果树在村庄里花开花谢,默默无闻。
脱贫攻坚打通了水、电、路、网,铁路、高速公路贯穿高峰村,让曾经的深度贫困小山村焕发新生机,让这里的脆桃和各种蔬菜水果走出了大山,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撑。
2002年,贵州省第一条合资铁路——水柏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在营盘乡100多平方公里的地界内,总里程达32公里,设有3个火车站,其中三家寨站、渡船寨站2个站在高锋村内。火车开进来了,村民们尝试着把自家的蔬菜水果背到车站,花几元钱买张车票,到邻乡或县城去卖。傍晚,他们的箩筐空了,换成了包里鼓鼓的钞票。更多的时候,这些无公害的新鲜时令果蔬,还没到下一站就被火车上的乘客抢购一空,他们就在下一个站下车,满脸笑容等待另一趟列车返程。
高峰村康底组村民谢华兴作为营盘乡“铁路果蔬大军”中的一员,她每天早出晚归,背着本地的桃子、地瓜等到盘关、红果、水城等地去卖,数年间,就把她家的旧木瓦房变成了“小洋楼”。
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回忆起曾经的“铁路果蔬大军”生活,谢华兴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编的山歌:“三家寨来花箩班,背起花箩上盘关。三点过来回家转,包里红钱几大张。”
2013年,水盘高速全线通车,在高峰村境内开了一个出口。“铁路果蔬大军”们就不用再每天背着箩筐去挤火车了。每到果蔬成熟时节,自然会有货车一辆一辆地开进村来。
交通条件的改善,激活了高峰村的“果经济”,近年来,高峰村先后种植脆桃2300亩,种植刺梨795.5亩,种植青枣294.6亩,种植甘蔗380亩,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加上毗邻北盘江大峡谷高家渡码头、辐射到贵州第二高峰——牛棚梁子和乌蒙大草原、冬暖夏凉小气候等优势,全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露营基地,使昔日“穷山村”成为现在远近闻名的“桃花源”,让过去在“土里刨食”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踏上旅游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