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20 六盘水日报社出版总编室:8268809记者部:8261612编辑部:8261671






2024年07月05日

大河边煤矿:

从历史中走来,向着“精”“新”迈进

大河边煤矿全景。

□本报记者 赵 芳 李 佳

朴素坚实的煤矿大门、“披”着黄色外衣的副井井架、充满着历史印迹的工业广场……如今的大河边煤矿矿区,仍然处处彰显着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气质。

位于钟山区大河镇境内的大河边煤矿,隶属贵州能源集团贵州水矿控股(股份)公司,是“三线”建设时期水城矿务局较早建立的中型矿井。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十万建设大军响应国家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在荒凉的大地上书写着令人惊叹的奇迹。

1966年,大河边煤矿获得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的批准并开始设计方案(设计为斜井开拓,年产原煤60万吨),“三线”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风尘仆仆跨山越海而来。他们的到来,打破了荒山的寂静。“油毛毡、冷酸汤,缺设备、少燃料。”比起生活的贫瘠,掘进物资的短缺更令人焦心,而“三线”建设者们用一声声“不想爹不想妈,挖不出煤不回家”的号子,喊出了撼山动地的决心。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凭坚韧的意志,硬是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煤矿。每个井口、每个巷道、每一铲煤炭,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

“满目荒凉,人烟稀少”。是1966年9月到大河边煤矿工作的张三都的最深印象。“当时一起来的人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说干就干,浑身像是有使不完的劲……”

经过建设者们披星戴月15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1970年6月1日,大河边煤矿南井区建成简易投产。1971年8月,北井区建成投产。“我参加了两个矿井的建设,虽然过程艰难,但当第一车煤炭从地下运出时,所有的辛酸与不易化作了泪水,那是喜悦与成就感的交织,是‘三线’建设者们共同的荣耀时刻。”张三都说。

这些凝结了智慧和汗水的煤炭,从野马寨站发出,经贵昆铁路到昆明再转成昆铁路至攀枝花,为党中央关于六盘水的煤和攀枝花的铁实行钟摆式运输的设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血液。

“我是1966年11月,从金沙来到六盘水三十六工程处石料厂工作的,当年才17岁的我,在基建工作告一段落后,1970年,又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报名投入到采煤一线大军中。”当年“多出煤,出好煤,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自己应有贡献”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74岁的“三线”人张福刚的耳畔回响。

张福刚与他的“战友”张三都,尽管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岗位的变迁和工作的转换,但他们对“三线”建设的深厚情感未曾有丝毫减退。退休后的张三都仍然贡献余热,他通过摄影,记录下了六盘水这座城市由小变大、由荒芜到繁荣的每一个瞬间,记录下煤矿企业的蓬勃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等,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城市变迁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三线”岁月深情的致敬。

在“三线”人的接续奋斗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河边煤矿不仅在生产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更在矿区的整体发展与配套建设上实现了提质发展。矿区内陆续建成供电、供水、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医院、学校、食堂、浴室、俱乐部和商业设施。“当时一个矿就是一个小社会,十分闹热,矿区的生活福利和文化生活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让人羡慕,我们也感到自豪。”大河边煤矿的老职工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线”精神仍然历久弥新。大河边煤矿不断创新变革,从最初的低效手工开采,到后来的机械化作业,直至今天的智能化升级,再到“富矿精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矿井生产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不断释放出矿山资源的价值,还显著增强了安全性。

走进大河边煤矿调度室,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显示屏上,大量的运行数据实时跳动,矿井作业和生产画面,通风、排水、原煤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清晰可见。“即便没有下井,我们也能对井下的动态了如指掌。”大河边煤矿机电环保工区副区长吴冰峰说,2019年年底大河边煤矿智能化辅助系统开始建设,2020年年底正式使用。

“这套智能化辅助系统,能够实现对生产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远程监控、远程诊断以及优化调度。还可以让我们减少下井作业的人员。”吴冰峰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越发认识到,智能综采技术与装备的性能和水平,是决定现代化煤矿生产效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大河边煤矿正在建设智能化综采,争取明年投入使用,届时得益于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井下作业人员将会越来越少。”

2021年,为精益求精做好煤炭洗选精加工,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能源集团贵州水矿控股(股份)公司投资15973万元新建大河边煤矿洗煤厂。

来到大河边煤矿洗煤厂,厂房内机器的轰鸣声密集、强劲而富有节奏;调度室的显示屏上,清楚显示着全厂设备的运行状况,各种数据源源不断、实时交汇,形成了覆盖全部岗点和生产设备的监控“天网”。

该智能化洗煤厂于2023年10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90万吨/年,通过原煤TDS智能干选、配电室巡检机器人、设备状态智能分析系统、智能重介软件系统、压滤机无人值守、AI智能视频监控、皮带机器人巡检等选煤智能化建设系统和设备在洗煤厂现场的使用,推动选煤智能化建设,达到提升选煤工艺技术指标、减人提效的目的。

“通过采用智能干选排矸系统、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程控高压隔膜压滤机处理尾煤泥的先进选矿技术和设备,实现矿产资源的精细化开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无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相比于传统跳汰分选,分根选精度大幅提高,全过程实现自动化控制,无人值守、大大降低管理难度,且重介质选煤的循环水量大大减少,降低了煤泥水系统负荷,减少了投资和运营成本。”大河边煤矿洗煤厂党支部副书记严冬说。

大河边煤矿的“三线”故事,是关于牺牲与奉献、坚韧与创新的叙事,它讲述了一代一代人在艰苦条件下开创新天地的故事,让后来者在铭记历史的同时,积极寻求发展与变革,向着“精”和“新”大步迈进,共同续写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