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弘毅 实习生 彭中燕 舒欢欢
黄永,现任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中路消防救援站站长,二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
1986年出生的黄永,2006年入伍,随后成为了一名消防员。在他成为消防员这14年来,共参加灭火及抢险救援任务1960余起,抢救疏散遇险群众2836人,抢救财产价值5600余万元,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先进工作者、荣记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3次,被共青团贵州省委评为2018-2019年贵州省青年岗位能手,被共青团六盘水市委评为2020年度六盘水市“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
做勇往直前的“逆行者”
2019年7月23日21时20分许,水城区鸡场乡坪地村岔沟组突发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滑坡体积约200余万立方米,导致22栋房屋被埋,多人被困。黄永作为首支抵达灾区救援力量的指挥员争分夺秒、不畏艰险、彻夜奋战,竭尽全力展开救援工作。
救援现场暴雨接连而至,因山体滑坡的巨大冲击力,被埋房屋已整体向前移动,垮塌变形,到处是碎玻璃、钢筋、水泥板、碎石,山坡上还有滚石、泥沙滑落,给救援行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作为指挥员的黄永心里很清楚,大雨的降临,必将引发泥石流甚至发生二次坍塌的危险。为确保搜救行动顺利进行,他命令小组队员向山体右侧区域增援,自己却义无反顾沿着滑坡山体冒死爬到山顶,主动承担了最高观察点的安全员职责,给救援行动的安全带来了可靠的保障,极大鼓舞了队员士气。带着钢铁般的决心和信念,黄永带领消防站参战队员第一时间从死神手中救出11名被困群众。
做素质过硬的“工匠人”
黄永一直热衷于钻研消防车辆、装备器材,他发现,目前消防救援队伍在装备管理使用过程中普遍缺乏规范意识,管理松散、分工不明确,存在“修不如买”的观念,从而导致维修基本靠厂家、处置基本靠经验,对装备器材“小毛病”视而不见,很多装备由“小问题”转化成“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黄永带领消防站指战员先行先试,创新提出了装备“大熟悉、大测试、大维护、大融合”四大活动,并得到支队认可,成立了车辆器材维护保养课题攻关专班。作为攻关专班骨干成员,自承担装备维护保养攻关任务以来,他主动放弃休息休假时间,带领同志们攻坚克难,日以继夜的工作。
期间,黄永不厌其烦地联系消防装备厂家咨询,反复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到修理厂家和干洗店学习维保技能。经过反复探索各类装备维保材料效果、测试各种试验数据,黄永发现使用轮毂清洗剂与水按照1:1比例混合均匀喷涂在发动机上,时间控制在1分钟内,立即用清水进行清洗,发动机就能焕然一新!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里,黄永组织测试了100余种专用清洁剂,选择固化了48类清洁器具,探索出“三查十类九排除”装备维护保养法和“选、融、喷、控、除、擦”六类装备器材清洁法,指导全市消防站维护各类车辆100余辆、个人防护装备3000余件套,发现消除车辆装备各类隐患180余处,实现了“车头能够打起来、角落能够亮出来、精神能够立起来”的目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消防指战员的“工匠精神”。
做党和人民的“守夜人”
黄永的妻子黄淑花在贵州医科大附属白云医院工作,疫情期间,她始终坚守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一线。黄永接到消息后,也毅然放弃休假,成为了家里的另一位“逆行者”。就这样,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一个小小的家分居“三地”,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在上幼儿园,一个强制断了母乳。
回到工作岗位上的黄永率先组建了全市消防救援队伍首支“防疫突击队”,坚持每天组织指战员对辖区一线卡点进行防疫消杀,为定点帮扶的11户困难居民、2名孤寡老人送菜送药、解决生活困难。
疫情期间,黄永所在的钟山区人民中路消防救援站共计为群众送菜1500余斤,送各类药品共计60余份,为老人解决特殊时期生活困难30余次,卡点消毒共70余次,出动指战员300余人(次),累计消毒时长110小时,消毒面积达8800平方米。
黄永就是这样,14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始终立足本职工作,将初心使命、家国情怀践行在舍生忘死抢险救灾、向困难群众奉献爱心、弘扬战疫必胜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中,用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映衬在“火焰蓝”的旗帜上,彰显“新时代贵州人”的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