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20 六盘水日报社出版总编室:8268809记者部:8261612编辑部:8261671






2023年08月25日

做“三线”精神的传播者

—— 一位00后讲解员的大学实习故事

李祉馨在讲解中。

□本报记者 赵 芳

眼前的这位小姑娘,脸上总是带着自信的微笑。一开口说话,甜美的声音总能叩动你的心扉。

记者遇到她时,她正以饱满的热情,为前来参观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游客们做讲解,当她声情并茂地讲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铁5师23团的40余名官兵因修建贵昆铁路梅花山隧道遭遇特大涌水事故壮烈牺牲的故事时,在场的游客们都深受感动,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每一次的讲解,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思想洗礼,都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作为六盘水人,‘三线’精神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这位00后的讲解员叫李祉馨,今年21岁,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的大三学生,今年4月份,李祉馨来到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实习,担任讲解员。

“我爷爷叫李维斌,是参加‘三线’建设的本地人,曾在老屋基选煤厂工作,我小时候爷爷常给我讲‘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故事,大家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来到当时一穷二白的贵州开山劈水,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我的爷爷在一次工作中受伤,他完全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坚持下去,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真的很伟大!我想更加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传承这种红色的基因!”

这是李祉馨不去选择其他的职业,而单单选择三线建设博物馆讲解员作为大学实习实践的初衷。

三个多月来,正值凉都消夏文化旅游避暑季,外地游客纷纷来到六盘水享受清凉,三线建设博物馆也成了热门打卡地,每天游人如织。这期间李祉馨共讲解了100多场,最高峰时一天要讲解7场。虽然累得口干舌燥脚肚子打颤,她却时时被感动着、被激励着,也快乐着、成长着……

“其实刚开始,我也很胆怯,只是单靠背解说词来讲解,不能得到参观者的完全理解和接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效果不理想……”李祉馨坦言。

但她没有气馁,在单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李祉馨查阅了大量的“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收集了许多“三线”建设时期感人的故事,像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营养,在讲解的过程中,她反复琢磨,考虑不同观众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利用各种交互方式,引导观众探索展品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展品的魅力。

“每一次都不一样,我从观众的鼓掌中感受到了我的进步,渐渐开始自信和勇敢起来!”

李祉馨说,能担任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述老一辈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她的大学实习生涯来说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看到游客们对六盘水有了更深的了解,听到他们对中国凉都凉爽宜人的气候和美丽的风光赞叹不已时,李祉馨对家乡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三线’精神是我人生前行的指路明灯。它不会尘封,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会尽我的绵薄之力,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我的家乡也会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