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20 六盘水日报社出版总编室:8268809记者部:8261612编辑部:8261671






2023年03月25日

“三线”建设者的深情颂歌

—— 读长诗《热血》有感

□刘笑伟

读罢讴歌“三线”建设这一主题的长诗《热血》, 我仿佛看到了升腾在六盘水这片多彩土地上的一束火焰。那是诗词中的火焰,采撷着六盘水钢铁和煤炭等产业的磅礴气势;那是精神中的火焰,凝聚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

那火焰,跳荡在字里行间,犹如一道激情澎湃的闪电,在六盘水风景如画的河谷流淌,在中国建设向“三线”推进的历史关头闪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的壮阔征程。那火焰,在六盘水这片沃土酿造成诗歌的琼浆,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芬芳和闪耀在我们心头的一束精神之光。

《热血》的作者杨杰为创作诗歌作出了无私奉献。这些年,他多次组织“诗写脱贫攻坚”“诗写贵州英雄楷模”等主题性活动和创作实践,把对贵州这片热土的深厚情感化作文学行动的力量。贵州诗坛元老李发模老师常说,在贵州的重大活动中,总有“文军”出征的身影。我常在想,杨杰大概就是贵州“文军”出征的诗歌先锋吧。

阅读这部4500行的长诗时,我的眼前似乎再现当年前辈们在六盘水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用生命和激情建设与奉献的种种场景。从汪家寨的煤矿到老鹰山的竖井,从梅花山的丰碑到“大用矿”的忠骨……我的思绪随着诗人的笔触,一起在历史中跳跃。

以诗歌的形式为“三线”建设者们立传是一个独特的主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主题。长诗《热血》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将主题与个人情感有机融合,让可歌可泣的历史如在眼前,让默默无闻的英雄更加生动立体,为“三线”建设者们树立了一座诗歌的丰碑,是对“三线”建设所蕴藉的精神饱含深情的诗意书写。正如诗中所言:“是的,我是一个行走的诗人/我写给一座城市的诗行必须面对风雪/要燃烧成热血的风景/而这一切,刚刚开始。”

在诗人炽热的笔端,我们读到了“三线”建设者们的付出:“用生命刨开大山挖出的乌金。”我们见证了他们“就吃一锅饭/就住一样的房/就举一杆旗,就唱一首歌”的豪迈。我们感慨于“尽管,脸上的老年斑甚是明显/被岁月和时光打磨的风采却依旧”。我们随着诗人的诗句去祭奠前辈:“高原的野菊花给我指路/我走到每一朵鲜艳的小白花前/一朵一朵地采摘/将花献给矗立的一个个墓碑/并向每一个墓碑的灵魂鞠躬。”我们感动于“一号锅炉”的故事,“直到今天,我还能抚摸到/‘水钢’这个不该被遗忘的符号/热热的体温/它像一部留声机,像活着的励志教案”。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事例与精神、潜行与跳跃之间,完成了诗意空间的建构。

中国诗歌有“风骨”之说,我之所以欣赏长诗《热血》,正是因为这部长诗中蕴含着“风骨”,蕴含着对时代价值的探寻和对“三线”建设者的颂扬。可以说,这部长诗不仅写出了“三线”建设给六盘水带来煤炭、钢铁等工业基础,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历史过程,更深刻地挖掘出历史事件背后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这部长诗中可以读出,“三线”建设蕴涵着信念坚定、服从大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精神内涵,这不仅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在谈到《热血》这部长诗时,李发模老师说:“诗歌要有人类精神,要关注千千万万人的命运,要善于追根溯源,发现荷叶底下的藕根,才能找到最本质的东西。”这话说得多好啊!我想,这既是对杨杰的真心鼓励,也是对他的殷切期待。